致《中國醫學論壇報》創刊30周年——聽高潤霖院士講過去的故事
我與《中國醫學論壇報》可謂相交多年,30 年前,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她時,立即就被吸引了。這份綜合性的學術報紙內容非常豐富,以報道醫學進展信息、介紹研究成果為主,新聞性與學術性兼顧,辦得很有特色。在我們臨床工作中接觸到的患者可能合並其他多個學科的疾病,《中國醫學論壇報》豐富的內容對臨床醫生的成長幫助很大,非常實用。
多年前我曾有幸擔任《中國醫學論壇
報》循環專刊的主編,我們選擇的內容新穎、報道及時,反映了高水平的研究進展,受到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歡迎。循環專刊與其他專刊一起,成為《中國醫學論壇報》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塊。..[詳細]
顧複生教授“我願意繼續做你們的顧問”
 顧複生教授是從報社誕生之日就一直關心和指導報社發展的第一批專家理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她回憶了在報紙起步階段,“每1~2個月就開一次專家會議”。
  為了提高內容質量,報紙需要精心選擇科學性和臨床指導性俱佳的國內外文獻。為此,早期的專家們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篩選、推薦國內外優秀文獻,甚至組織翻譯,“可以說專家親自參與了辦報”。
  直到今天,顧複生教授在全國各地開會時,仍不忘詢問身邊的醫生是否經常翻閱《中國醫學論壇報》。“我最近去武漢還問那些年輕醫生,你們有沒有看《中國醫學論壇報》組織的關於RDN”……..[詳細]
“與老朋友相約下一個30年”朱元玨教授談與論壇報的淵源與約定
在《中國醫學論壇報》創刊30周年的特殊日子,我們這些“老朋友”不免要敘敘舊,聊聊那些過去的事。
  30年前,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不久,在那個信息不暢通的時代,《中國醫學論壇報》的誕生為國內的臨床醫生打開了一扇窗。當他們及時讀到國際上最新的醫學信息時,都非常喜歡。
  30年來,我陪伴和見證了這份報紙的發展壯大。報社始終將服務讀者放在首位,根據廣大讀者的需求不斷開拓創新,通過報道形式、報道內容的不斷變化,適應讀者的需求。臨床醫生平時的工作都很忙,《中國醫學論壇報》能夠擁有目前如此龐大的讀者群和忠實“粉絲”……..[詳細]
傳承創新 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改革開放初期,錢信忠部長和美國賽克勒先生高瞻遠矚地創建了我國第一份專業報紙《中國醫學論壇報》。
  30 年來令我難忘的是:①創建之初,在老衛生部的會議室,吳蔚然教授讓老部長逐個叫出理事們的名字時大家歡樂的情景,從此我和《中國醫學論壇報》就結下了不解之緣;②最讓我感動的是幾位老總編輯胡啟民、張林和照日格圖在艱苦創業時的敬業奉獻精神。我仍記得張林很多次在晚上為了幾個名詞或很細微的問題打電話征詢我的意見,我知道她仍在辦公室改稿或定稿……..[詳細]
相識便如初相見 相知相伴三十年——聽羅愛倫教授講她和論壇報的那些事兒
在上世紀,早期醫學期刊資料種類少、更新慢,《中國醫學論壇報》的出現無疑讓人眼前一亮,被她吸引理所當然。
  後來和論壇報社打交道日益增多,經常跟編輯們就一些英文研究的翻譯問題進行討論,我發現他們對報紙內容的態度非常嚴謹,完全是一個科學研究者的風範,這也是我對論壇報好感日深的原因。期間,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對“ 瘋牛病”的報道,及時、嚴謹,討論廣泛,充分體現了論壇報的一貫風格。..[詳細]
我有位30歲的老師
今年,《中國醫學論壇報》迎來了30 周歲生日。這位中國醫學界最高級別的行業論壇報紙“出生於”1983年的7月10日,她出生後兩個月,我走進學堂,開啟了人生學習的“大門”。
殊不知,她的誕生會與我緊密相連。當我走進醫學這個大家庭後,她成了我的好朋友、好老師。雖然我是一個農村中醫醫生,看似與她有些“隔閡”,沒有共同語言,不知是她的懷抱溫暖,還是她的外表華麗,或者說她本身就有與眾不同的“ 逗人愛”的一麵,我在1998 年與她相識後,就一見鍾情,相依相伴十多年。..[詳細]

從結緣到相伴,與報紙共成長

 17 年前,我從大學畢業進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記得那時的工作遠沒有現在忙,下班後也沒有其他活動,就將很多時間花在學習和自我提高上。除了喜歡呆在科室裏研究那些新到的監護儀、呼吸機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的圖書室。也就是在那裏,我開始和《中國醫學論壇報》結上了緣。因為急診醫學的專業特點是幾乎涉及所有的臨床學科,而《中國醫學論壇報》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多學科知識集中的平台,所以我逐漸地就被吸引住。
  隨著《中國醫學論壇報》的不斷發展,這份報紙不但容納了醫學領域的新聞,還有各學科的新進展、疑難複雜病例討論…… [詳細]

一封感謝信

2013年的清明節前夕,我們收到了一封讀者來信。來信者是清華大學醫院的張冀秦讀者,她是一名醫務人員,同時也是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曾是“乳癌患者援助熱線”的誌願者,目前還在從事誌願者活動。
我分別於3月27日和4月4日收到貴刊郵寄來的《中國醫學論壇報》和《乳腺癌患者教育手冊》,真是久旱逢甘露,雪中送炭!因下周抗癌周,我們誌願者將去醫院探訪,屆時,這些書刊將在我們中傳閱,將成為我們與乳腺癌姐妹溝通、交流、答疑的指南和好幫手。太及時了!太感謝您了!
  清明本是個讓人惆悵緬懷的日子…… [詳細]

“小”醫生也會有大作為

今天,我又不禁想起畢業前那段彷徨歲月。如今我仍身在基層,當然也想去深造,去更高水平的醫院學習工作。但同時我覺得基層單位也有可為,因為大醫院雖大,但病患往往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達到對公眾健康教育的目的。基層卻不同,與公眾有足夠多的接觸,完全可以進行全麵健康教育,提高普通大眾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這同時對大醫院醫療活動也有幫助。健康知識素質的提高會增加就醫依從性,改善醫療環境。雖然,很多普通大眾仍不以為然,覺得未雨綢繆實在多餘,但我相信,通過所有同仁一同努力,全民健康素質提高、醫療環境改善的時代指日可待。 [詳細]

與報紙從相識到相知

2002年,我獲得了“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自此開始與《中國醫學論壇報》結緣。當年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去美國領獎和參觀學習,對我是一個遺憾。談到“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這個獎項的設置對於醫生是一種促進作用,無論是評獎的過程,還是出國參觀,都有助於醫  生學習,包括在專業上以及在專業之外的人生曆練方麵。在那個時代,國內的評審獎項還並不多,能夠通過嚴格的評審機製獲得“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對我來說是一種榮耀。自此,我與《中國醫學論壇報》的接觸開始頻繁起來,與編輯們經常就許多問題展開討論,包括我對報紙上一些選題的看法會及時與編輯交流…… [詳細]

信息渠道多元化,不變的是信賴

《中國醫學論壇報》創立30載了,幾乎與我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同步。在那個時代,醫學信息的獲得遠不及如今便利和及時,醫院圖書館裏能吸引青年醫生的,除了那些大約會延遲半年到一年的國際影印版專業雜誌外,就非剛剛問世的《中國醫學論壇報》莫屬了。那時版麵比現在少得多,印刷也遠不及今日精美。可當時她幾乎就是我們除本專業期刊外獲取其他醫學專科新  知識的唯一途徑和選擇。
《中國醫學論壇報》創刊後不久,在得到美國賽克勒基金會的支持後開始了“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評選。每年選取專業不同,但獲獎者由此都會獲得對學術生涯的支持。 [詳細]

評選-獲獎-成長,一路相伴

我於2004年參加“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評選,除了獲獎以後赴美學術交流訪問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參加評選的整個過程。當年“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評選很嚴格,首先是醫師報名、初篩和教授提名,然後醫學會在全國50多名醫師中篩選出11名候選人,最後進行現場英文比拚,由全國內分泌領域頂尖專家擔任評委。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的導師史軼蘩院士對我進行了指導,在候選人研究課題都做得不錯的情況下,現場演講的表達非常重要,她囑咐我把演講當作講故事。導師的教誨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比賽時發揮不錯,最終順利獲得了那屆“賽克勒中國醫師年度獎”。 [詳細]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