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來源於消化道的間葉源性腫瘤。這類以往被認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經源性腫瘤的特殊類型肉瘤少見,其年發病率僅為1~2例/10萬人。它雖然是小病種腫瘤,但其影響力大,已將病理學、影像學、內外科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也正在開展中。本專題總結歸納了近些年關於GIST的診療進展,以饗讀者。
典型病例
罕見病例
學術精華
胃腸間質瘤的臨床實踐重點
胃腸間質瘤的治療必須與病理診斷密切結合,合理應用手術和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案,以期最大化提高療效。開展GIST研究隻能像“破冰者”那樣堅持不懈、逐步推進,任務和工程都將是長期而艱巨的。GIST雖然是小病種腫瘤[詳細]
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及進展
伊馬替尼是首個被批準用於複發轉移/不可切除GIST治療的TKI藥物,一係列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其臨床獲益率可達84%,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可達24~26個月,中位總生存(OS)期近5 年,而多達25%的患者存活超過9 年[詳細]
TKI年代的難治性胃腸間質瘤治療
難治性GIST 的手術絕大多數是姑息性手術,手術後應盡早恢複TKI治療。患者生活質量尚可時,不必要積極選擇手術治療。難治性GIST的治療尚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有待今後的多中心對照研究加以闡明。過去對於複發轉移的GI[詳細]
晚期胃腸間質瘤的綜合治療
晚期GIST的一線治療藥物為伊馬替尼,其劑量的優化取決於基因突變的類型,應堅持治療的長期性,一旦疾病進展可考慮伊馬替尼加量或者換用舒尼替尼,對於肝轉移患者可考慮予以肝動脈栓塞治療。目前暫不建議靶向治療前進[詳細]
小胃腸間質瘤的處理及要點
目前,國內外並沒有統一的“ 小GIST”概念。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在2010年首次出現胃小GIST的處理建議,把<2 cm 的胃GIST 稱為“ 非常小的GIST(very small GIST)”。麵對小GIST 這一特殊GIST 亞類,我[詳細]
胃腸間質瘤的規範性病理診斷
GIST 的病理報告應該規範化,必須全麵準確地注明原發部位、腫瘤的大小、核分裂象計數和腫瘤破裂等情況,並附有免疫組化結果。有條件進行分子檢測的單位,分子檢測結果也應附在病理報告中,是否在病理報告中對GIST 加注[詳細]
學術會議報道
胃腸間質瘤(GIST)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486號
京衛網審[2013]第0193號(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