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華誕,人們這樣說協和
9月16日上午,在北京協和醫院新落成的學術報告廳,北京協和醫院建院90周年座談會隆重舉行。在這裏,人們通過不同方式述說著協和醫院。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給協和醫院發來重要批示,衛生部部長陳竺、黨組書記張茅以及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劉謙、尹力等出席了座談會。
  這一天,協和醫院的老專家們、醫護人員的代表們齊聚學術報告廳,抒發自己作為協和人的感受。..[詳細]
協和內科大查房:在傳承中創新
每一位協和人,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無論是老教授還是實習生都知道,每個星期三下午有一項具有“協和”鮮明特色的活動——內科大查房。“大查房”最早稱為“大巡診”,英文是“Medical Grand Round”。最初醫生很少,在病人的床邊,即可容納全部醫生巡診。後來參加的醫生越來越多,內科大查房從病房轉移到能容納百餘人的老樓10-223,一直持續到1995年。現在的內科大查房是在病房樓四層的學術報告廳進行。..[詳細]

北京協和醫院90年曆程大事記
  1917年9月2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奠基儀式。美國政府首席駐華代表保羅·S·萊因斯博士主持,中國教育總長範源濂放置奠基石。麥克林(Mclean)出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任校長,擔負創建工作。
 1921年9月16日協和建築群落成典禮隆重舉行。洛氏基金會以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優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國際一流學者來北京協和醫院工作。他們的到來和卓越工作使協和在早期即步入世界醫學科學的前列。
  建院之初,協和醫院設有內科(..[詳細]

北京協和醫院建院90年,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醫學“大家”。張孝騫、林巧稚、黃家駟、曾憲九、胡正詳等等熠熠生輝的名字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打磨而暗淡。醫學界的後輩們在景仰這些大家的同時,也想探尋他們“成家”的奧秘。在此,我們通過摘錄幾位醫學大家的小故事,展示他們在治學、行醫、為師、做人等方麵樹立的典範,希望讀者心靈被撞擊的同時,也有所啟迪。

協和的大家“小”事

張孝騫: 我是一名醫生
張孝騫是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我國西醫學的先驅,而他自己說得更多的是,“我是一個醫生”。
  20世紀60年代中期,協和醫院來了一位女病人,症狀奇特,一患感冒就休克。就診於其他醫院因肝功能不正常,被認為患了肝炎。來到協和後,張孝騫為她作了檢查,懷疑過去的診斷,卻一時下不了決心。..[詳細]
馮應琨:身教重於言傳
馮應琨是我國著名臨床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和腦電圖學的專家,我國臨床癲癇及腦電圖學的奠基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天,41歲的馮應琨從美國輾轉回國。
  馮應琨治學嚴謹,誨人不倦,思維活躍。在一堂神經病學課上,一位教授在黑板寫出“癲癇”兩字,問同學們是否見過癲癇大發作?學生們都答沒有。突然間,這位教授..[詳細]

劉士豪: 不放過一團米飯
劉士豪是我國傑出的內分泌學家、臨床學家和生物化學家。他192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在學術上最突出的貢獻是對鈣磷代謝的研究。劉士豪和朱憲彝共同研究,提出“腎性骨營養不良”的命名,他們以雙氫速變固醇治療該病的論文1942年4月發表於《科學》(Science),至今仍被廣泛引用。..[詳細]
胡正詳:畢生奉獻於中國病理學
胡正詳教授,我國知名的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1921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受聘到前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幾十年中,他收集了千餘件有價值的病理標本和數千幅極為珍貴的標本照片,分別編號存檔,並以所編講義為基礎,和秦光煜、劉永教授把這些資料和照片加以整理,於1951年出版了全部用我國資料編寫而成的《病理學》。..[詳細]

 北京協和病案室自1921年建立至今,共保存300萬份病曆,堪稱世界上保存病案最多的病案室之一。至今,孫中山、張學良、宋慶齡、宋美齡等曆史名人的檔案仍完好地保存在協和病案庫中。協和人認為,病曆是醫生知識和智慧的結晶,更是醫生總結醫學經驗的第一手材料,對醫教研各項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病史是有曆史意義的公共財富,不能看成個人的小事而漫不經心,要對別人和後人負責。”醫學泰鬥張孝騫教授教導後輩人說。協和人在醫學生時期和住院醫師期間就接受了嚴格的病案書寫訓練。隨便翻開醫院某一天的住院病曆,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字跡俊逸、語言流暢、圖文並茂。字裏行間又滲透著協和人對待病人的一片愛心、細心、責任心,對醫學事業的虔誠。

協和病曆故事

林巧稚教授批改病曆的故事
在一次考試中,林巧稚要求醫學生們觀察產婦的分娩過程,然後寫一份病曆記錄,以此來評定他們的臨床能力。
  林巧稚是我國醫學界的一個旗幟性人物,她醫術高超,德高望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由這位婦產科的大權威來做主考,學生們既興奮,又緊張,因為聽說她對年輕醫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大家絲毫不敢鬆懈..[詳細]

劉士豪教授與他的病曆論文
1934年冬天,1位因陣發性意識不清伴痙攣的礦工來到協和醫院內科就診。年輕的朱憲彝大夫通過問診和查體意識到,這例患者雖然症狀上像神經係統的問題,但似乎進餐後就會有不同程度好轉,於是考慮到了“低血糖”的可能,患者被收入代謝病房診治。當時已經是內科副教授的劉士豪指導下級醫生對這位患者進行了仔細的臨床觀察..[詳細]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