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發展回顧
1971年9月,第一台CT被安裝於英國阿特金森-莫利醫院,成功完成首例腦腫瘤患者診斷,自此醫學影像診斷步入了CT時代。目前CT已發展成為全世界正規醫院必備的診斷儀器,並正向“分子影像學”和“功能影像學”邁進。在我國,北京醫院放射科李果珍教授等人於1979年率先引入CT,並於1985年編纂了我國最早的兩部CT專著之一《臨床體部CT診斷學》,推動了我國開展和應用醫學影像診斷的發展。在CT發明4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有幸采訪李果珍教授,以及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院放射科主任周誠教授和中日友好醫院馬國林教授,請他們為我們介紹CT帶給臨床診療的進步、CT發展方向以及特殊人群CT輻射劑量降低策略,特別是無創性血管成像(CTA)展示的在血管病變診斷上的美好前景。..[詳細]
CT臨床應用

顱內急性出血和顱腦外傷
腦血管病的早期正確診斷、及時治療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CT以其快速、準確、無創等優點成為腦血管病的首選檢查方法。特別是對於出血性疾病,由於磁共振的信號變化是建立在血紅蛋白的動態改變和其內鐵的性狀..[詳細]
肺栓塞和血管成像
影像學檢查上,國際上已取得共識,認為CT肺動脈造影(CTPA)應成為診斷肺栓塞的首選。CTPA可初步鑒別急性或慢性肺栓塞,對於急性肺栓塞,CTPA不僅能明確肺栓塞的存在,而且還可觀察到受累肺動脈內栓子..[詳細]

多部位複合外傷
在影像檢查中,通常以普通X線檢查患者有無骨折。由於多部位複合外傷的傷員不易搬動,而且往往還需要接受胸腹盆部大範圍檢查,因此近年來國際上公推以CT做“一站式”檢查評估,CT可明確複合外傷的部位、性質、程..[詳細]
心髒冠狀動脈成像
多層螺旋CT心髒成像是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用於診斷和評價冠心病的無創性檢查方法。其可以顯示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很好地顯示鈣化及非鈣化斑塊,確定血管狹窄及程度,對支架及搭橋術後進行複查評價。從早期的前..[詳細]

CT發展新方向及麵臨的問題
  功能成像 周教授介紹,從臨床角度,目前普遍認為,影像學的發展將從單純顯示形態的解剖圖像逐漸走向功能學圖像。所謂功能成像,就是影像中同時可以反映組織器官甚至是細胞分子水平的生理功能和代謝信息。目前CT灌注成像即屬於一種功能成像。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病理活動都與組織器官的血流變化密切相關,而傳統CT影像能提供清晰的形態學改變,卻無法提供功能上的變化信息,對於部分病變(如腫瘤),僅憑形態學改變有時很難作出診斷或鑒別病變性質,灌注成像可提供血管生成信息。CT灌注成像的臨床應用可分為了解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情況、了解腫瘤的異常灌注及其分化、分級等情況。CT將通過發現組織器官的上述功能變化信息,從而協助臨床診治........[詳細]
降低CT輻射量

CT使用現狀及潛在風險

螺旋CT應用的增多導致了與CT掃描有關輻射劑量的明顯增加。雖然CT檢查比例約占放射科檢查的15%,但卻是最大的單一醫療輻射曝光源,占患者接受輻射劑量的70%。臨床醫師必須關注CT檢查中的與電離輻射相關的疾病風險。一項有關1991-1996年CT使用數據的研究顯示,目前美國所有癌症中歸因於CT檢查輻射的比例高達0.4%,當特定器官癌症風險與目前CT使用水平相應時,癌症中的1.5%~2%可能最終歸因於CT電離輻射。 [詳細]

降低CT輻射劑量的主要方法

降低管電流(mA) 管電流與輻射劑量之間呈線性相關。管電流降低主要影響低對比分辨力,使低對比組織(如腦、肝髒)的圖像質量明顯下降,而對高對比組織分辨力影響甚小,對高對比的器官(如肺和骨)的影響不明顯。保持管電壓不變,降低管電流,是目前降低輻射劑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詳細]

特殊患者CT輻射劑量降低策略

兒童患者:對兒童患者降低輻射劑量的最好方法是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選擇少或非電離輻射的診斷成像模式。
孕婦:妊娠患者接受CT掃描指征通常包括可疑闌尾炎、肺栓塞和輸尿管結石。
心髒CT輻射劑量:心髒CT檢查中以心電圖(ECG)為基礎的管電流調製是一個重要劑量減少手段。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研究顯示,對低心率(HR≤65 次/分)、中心率(65 次/分 [詳細]
更多相關閱讀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