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創傷救治須重視凝血異常

作者:劉斯 來源:健康報 日期:2017-03-31
導讀

         目前對創傷性凝血病發病機製的研究很多,但尚無一致的結論。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創傷性凝血病與DIC不同,是一種纖溶亢進狀態,可能與蛋白C的異常激活有關。

關鍵字:  凝血異常 | 預防 | 創傷 

  對於急救醫生而言,創傷凝血異常是傷員救治的一大挑戰。有研究發現,25%~35%的傷員到達急診時存在凝血功能異常

  創傷病人的凝血異常可以表現為經典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也可以表現為創傷性凝血病。前者的發生與受傷組織釋放大量組織因子有關。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產生大量血栓栓子,過度消耗體內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創傷傷口及創麵不能形成有效的血凝塊而持續出血。目前對創傷性凝血病發病機製的研究很多,但尚無一致的結論。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創傷性凝血病與DIC不同,是一種纖溶亢進狀態,可能與蛋白C的異常激活有關。

  預防和糾正創傷後凝血異常,需要預防和糾正酸中毒、低體溫與血液稀釋。休克、輸注血液製品會導致和加重酸中毒,隨著酸中毒程度的加深,凝血功能快速惡化。低體溫是臨床上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醫生接診創傷病人,首先會盡可能地全麵暴露患者的身體以評估傷情,而這種暴露會使患者身體散失很多熱量,同樣手術、外科操作過程中患者也會散失熱量。另外,對大量失血的患者進行快速補液,如果所輸入的液體溫度比較低(比如藥房保存藥品的溫度常為25℃),也會加重患者的低體溫。低體溫同樣會嚴重影響凝血功能。補液以及不合理的使用血製品都可能導致血液稀釋,從而影響凝血功能。

  以PT、APTT、INR為代表的傳統凝血指標在評估創傷後凝血障礙,以及預測手術後出血風險方麵並不準確,因為它們不能反映凝血以及纖溶的全過程,也不能顯示凝血塊的硬度。而血栓彈力圖有著方法學上的優勢,可以快速(10~20分鍾)評估凝血過程全貌、了解血凝塊硬度、預測血栓風險,並且可以通過分析圖形參數快速知曉凝血功能異常的問題所在(凝血因子缺乏、纖維蛋白原缺乏、血小板缺乏)並指導治療。基於血栓彈力圖的治療,可以節省血製品的使用並可能改善患者的預後。

  預防和糾正酸中毒、低體溫與血液稀釋,開展基於血栓彈力圖的治療,對挽救創傷患者的生命有積極意義。隨著學術界對創傷性凝血病的研究深入,創傷患者的急救可望再上一個台階。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