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的發展,醫學思想的進步讓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醫療界關注的重要話題,重視全民健康覆蓋,改善並監測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醫療科技的發展,醫學思想的進步讓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醫療界關注的重要話題,重視全民健康覆蓋,改善並監測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然而,目前在廣泛的關鍵衛生服務層麵和發展範圍內評估個人衛生保健服務可及性和質量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在有效醫療護理條件下對國家衛生醫療保健服務的評估就尤為重要。
近期,國際著名醫學期刊《Lancet》發布了一項重磅研究,其根據2016年全球醫療負擔(GBD )更新的死亡原因和風險因素估計值,綜合分析了1990年到2016年間195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球和區域層麵的醫療保健服務和質量指數(HAQ指數)。
它首次報告了巴西、中國、英國、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國的具體HAQ指數,更加深入地調查了個人醫療保健服務質量狀況,首次使用死亡率與發病率比值(MIRS),更好地反映了各國癌症的診斷和治療能力差距,同時還對HAQ指數和潛在的績效相關性進行探索性分析。
該文以《Measuring performance on the 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nd selected subnational locations: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為題發表。
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1990年到2016年間,研究的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HAQ指數得分顯著提高,中國,馬爾代夫,秘魯和泰國等幾個國家的增長最為明顯,但同時HAQ指數得分在不同國家的改善速度仍存在驚人的差距。2016年,HAQ指數的發展出現區域分化,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區域分化尤為明顯。
2000年到2016年間,全球醫療衛生發展速度加快,但仍有部分國家、地區出現發展速度減緩甚至不發展,從而揭示了跨健康區域的國家級醫療衛生改進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另外,國家HAQ指數值與潛在的績效相關性之間存在可變關係。
這就強調了定向衛生係統在提供醫療健康優質服務方麵的複雜性。而HAQ指數績效的次國家層麵評估顯示了區域層麵監測醫療保健服務差距的重要性,還為醫療保健服務的準入和改善政策提供了借鑒。
HAQ指數得分地圖
7國的具體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醫療保健服務的整體收益明顯增加,但直至2016年,中國各省之間的絕對差距仍令人咂舌,北京與西藏的HAQ指數得分差距已經達到43.5分!同時,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的HAQ指數得分存在明顯差距。
這可能與衛生設施的實際使用方式、衛生係統基礎設施和醫療技術規模、連續照護等有效服務的巨大差異有關。研究發現醫療保健服務在疫苗可預防疾病、傳染病和母嬰健康以及需要複雜病例管理的疾病(例如癲癇,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疾病)等方麵獲得的收益較大,但癌症和一些非傳染性疾病的收益較低,這在中國、印度等HAQ指數發展迅速的國家尤為明顯。
7個國家的HAQ指數範圍
另外,很多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發展緩慢甚至不發展無法以風險管理和服務質量變化來解釋,這就說明衛生係統的發展並不完全符合人類健康發展需要。尤其是對於非傳染性疾病來說,不同社會人口指數(SDI)高的國家和地區HAQ指數得分很大差距。
這可能反映了非傳染性疾病醫療保健服務方麵的投資不足。這就提醒我們,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除了保持醫療保健服務在疫苗可預防疾病方取得的成外,要切記不可犧牲下一代衛生係統,仍需統籌兼顧。
盡管2016年人均衛生總費用與HAQ指數具有較強相關性,但類似的支出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政府支出占醫療總支出的比例與2016年HAQ指數表現呈正相關,而衛生發展援助則呈現出負相關。數據顯示,這些衛生係統措施及其與HAQ指數的關係出現了相當大的異質性,尤其是在中高等SDI國家。
文章指出,優質醫療保健服務是全民健康覆蓋的重要組成部分,HAQ指數為監測衛生服務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指標。但是,需要記住的是,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服務是必要的,但遠遠不足以實現全民健康覆蓋,這也需要在解決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原始出處:Nancy Fullman, Jamal Yearwood, Solomon M Abay, et al.Measuring performance on the 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nd selected subnational locations: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The Lancet. 23 May 2018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