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的史密斯(GeorgeDaveySmith)教授在同期述評中指出,眾所周知,全球人口負擔日益沉重,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況令人關注。英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風險因素協作組近日發表於Lancet的此項研究,揭示出全球標準化平均BMI值於1975年至2014年間顯著升高。
■研究摘要
體重不足、重度肥胖和病態肥胖與不良健康轉歸風險大幅升高相關。近期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如果2000年後肥胖發生率持續上升的趨勢繼續下去,實現全球肥胖控製的概率幾乎為零。如果該趨勢繼續發展,至2025年,全球肥胖發生率在男性中預計將達18%,而在女性中,預計將超過21%;重度肥胖發生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將分別超過6%和9%。盡管如此,在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特別是南亞),體重不足仍將普遍發生。論文4月2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Lancet 2016,387(10026):1377]。
研究通過搜索MEDLINE上使用統一標準測量成年受試者(≥18歲)身高和體重的研究,共納入1698份數據。這些數據涉及186個國家的1920萬名成年人(990萬名男性和930萬名女性)。研究人員通過一個分層貝葉斯模型分析數據,將預計納入的200個國家和地區劃分成21個區域,預測1975年至2014年期間平均體質指數(BMI)的變化趨勢和不同類別BMI的流行趨勢。
BMI類別包括:<18.5kg/m2(體重不足)、18.5kg/m2至<20kg/m2、20kg/m2至<25kg/m2、25kg/m2至<30kg/m2、30kg/m2至<35kg/m2、35kg/m2至<40kg/m2、≥40kg/m2(病態肥胖)。
結果顯示,全球標準化平均BMI在男性中從1975年的21.7kg/m2上升至2014年的24.2kg/m2;在女性中從1975年的22.1kg/m2上升至2014年的24.4kg/m2(圖1)。2014年,不同區域男性的平均BMI範圍,包括從中部非洲和南亞的21.4kg/m2至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29.2kg/m2;女性平均BMI範圍,包括從南亞的21.8kg/m2至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32.2kg/m2。40年來,體重不足的全球標準化發生率在男性中從13.8%降至8.8%;在女性中從14.6%降至9.7%。在2014年,體重不足發生率最高的地區為南亞,有23.4%的男性和24.0%的女性體重不足。2014年肥胖的標準化發生率在男性中從3.2%升至10.8%;在女性中從6.4%升至14.9%。全球範圍內,共有2.3%的男性和5.0%的女性重度肥胖(BMI≥35kg/m2),0.64%的男性和1.6%的女性病態肥胖(圖2)。
圖1 世界範圍內標準化平均BMI發展趨勢(淺色部分為95%可信區間)
該研究首次預估出全球體重不足、重度肥胖和病態肥胖的流行情況,其對於了解全球各地具體的肥胖流行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同期述評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的史密斯(GeorgeDaveySmith)教授在同期述評中指出,眾所周知,全球人口負擔日益沉重,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況令人關注。英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風險因素協作組近日發表於Lancet的此項研究,揭示出全球標準化平均BMI值於1975年至2014年間顯著升高。
在這40年期間,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從<59歲增至>71歲。盡管健康預期壽命與總平均預期壽命相比增長較少,但還是體現出全球一致的改善。通常認為,肥胖發生率的顯著升高可能會對全球健康趨勢產生負麵影響,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正處於一個肥胖問題不斷加重,但同時人們也更加健康的世界之中。
根據研究預測,全球範圍內BMI的差異在持續擴大。總得來說,全球範圍體重過低的人數在減少而肥胖的人數將大幅增長。隨著全球經濟不平等現象的加劇,這種不平等也將體現在體重問題中。BMI水平改變(BMI過低或過高)相關的健康損害所導致的負擔在加劇。既往一份研究發現,在低、中收入水平的國家,BMI<16的人群數目仍較高,且與不良的社會經濟環境強相關。
關於與BMI相關死亡率的爭議在於,死亡率是根據BMI最適值來進行預測的。一些觀察性研究顯示,超重人群的死亡率最低。這類研究結果在大眾媒體傳播,引發人們對於超重的樂觀情緒。如果這種關於死亡率與超重未經校正的相關具有因果關係,其將為目前BMI值增長狀況與健康情況之間的不一致(更胖但更健康)提供很好的解釋。然而,很多證據並不支持該論點。高BMI值相關的很多健康受損大多並不與體重增加本身相關,而是由升高BMI的生理學反應及不良代謝影響(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介導產生的。通過藥物治療進行幹預,能減輕或消除高BMI值的健康損害,降低高BMI人群的預期發病率及死亡率;但該方式並不能消除肥胖所引發的不良經濟影響。
既往的經驗證實,預防全球肥胖極其艱難。通過減少卡路裏攝入預防肥胖,因體重改變是一個緩衝且自限的過程而收效甚微。而通過增加體力運動能耗預防肥胖,則因其可導致其他能耗的代償性降低而使個體的淨收益極其有限。同時,不少研究發現,BMI值較高的個體進行體力運動的意願往往比BMI正常的個體更低。各類評估的結果證實,目前各種措施對肥胖發病率的控製效果令人失望。
而這40年中不斷增加的差異不僅體現在體重上;在收入和福利措施方麵,全球的不平等狀況也在加劇。在高收入國家,低收入人群比其他群體更易發生肥胖。而在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低收入人群中依然存在體重不足,且體重不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該群體的健康水平及生產力。因此,體重不足仍是低收入國家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於低收入國家中貧窮且體重不足的人群,國際健康組織對肥胖的關注及針對體重不足措施的減少,可能會加劇該人群的健康損害及社會苦難。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