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急性白血病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早期及幹預後血凝指標變化

作者:耿一博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3-02-21
導讀

         日前,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小兒血液科楊靜、孫秀芳、孫立榮等共同發表論文,旨在探討急性白血病(AL)患兒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早期及幹預後血凝指標變化。研究指出,AL並發DIC患兒存在凝血、纖溶係統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為DIC早期診斷的指標,低分子肝素應用有助於改善DIC患兒的預後。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第3期《臨床急診雜誌》上。

  日前,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小兒血液科楊靜、孫秀芳、孫立榮等共同發表論文,旨在探討急性白血病(AL)患兒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早期及幹預後血凝指標變化。研究指出,AL並發DIC患兒存在凝血、纖溶係統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為DIC早期診斷的指標,低分子肝素應用有助於改善DIC患兒的預後。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第3期《臨床急診雜誌》上。

  本實驗分3組即健康對照組、AL組、AL並發DIC組,均於清晨抽取空腹血檢測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對AL並發DIC組患兒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比較治療前後各指標變化,采用SPSS10.0軟件將各組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顯示,AL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T延長,FBG降低,DD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L並發DIC組與AL組比較,DD明顯升高,AT-Ⅲ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與AL組相比,AL並發DIC組DD、AT-Ⅲ陽性率明顯升高,且在DIC發病的不同臨床階段均保持在較高水平(80%以上),DD檢測陽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達100%。經肝素抗凝治療後,AT-Ⅲ及FBG明顯升高,DD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