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後再狹窄率大約為5.2%到31%。以前一些研究顯示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包括女性、脂代謝紊亂、糖尿病、抽煙、症狀性患者等等。再狹窄的病理改變為外科手術6個月後新形成的內膜可見大量平滑肌細胞、缺乏巨噬細胞,同時發現在1年時較小脂質核心或缺乏脂質核心與再狹窄風險增加有關。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後再狹窄率大約為5.2%到31%。以前一些研究顯示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包括女性、脂代謝紊亂、糖尿病、抽煙、症狀性患者等等。再狹窄的病理改變為外科手術6個月後新形成的內膜可見大量平滑肌細胞、缺乏巨噬細胞,同時發現在1年時較小脂質核心或缺乏脂質核心與再狹窄風險增加有關。
除了最近一些小的病例報道以外,很少有研究涉及到鈣化對狹窄複發的影響。和冠脈一樣,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合並鈣化將對症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完全切除堅硬的部分對殘留血管壁產生良性機械作用,但是會產生不良反應比如誘發再狹窄。手上前CT上比較容易識別和分析鈣化,鈣評分(calcium score)能夠客觀且容易地定量鈣化程度。如果我們能夠導致狹窄複發的頸動脈斑塊鈣化的特征,我們就可以快速預測CEA後再狹窄的可能性。
2017年6月來自日本的Hiroyuki Katano等在Neurosurger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采用鈣化評分以準確評價鈣化,驗乞了頸動脈鈣化斑塊的特征比如形狀、部位與CEA手術後再狹窄的關係。
該研究共納入107例連續CEA患者,通過手術前CTA回顧了這些患者的鈣化特征,采用鈣化評分即形狀、部位和其他斑塊特征。CEA按照標準方案進行手術,采用內分流進行一級閉合(primary closure using an internal shunt)。
單變量分析顯示在中度以上再狹窄的患者中鈣評分(calcium score)和鈣化度評分(calcification circularity score)較低(手術1年時狹窄程度介於0-50% vs 狹窄>=50%的鈣評分:422.1 ± 551.6 vs 84.2 ± 92.0, P < 0.001; 1.8 ± 1.3 vs 1.1 ± 0.3, P < 0.001)。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顯示鈣評分為80分是再狹窄程度超過50%的最佳cutoff值(敏感性0.7,特異性0.68,假陽性率0.32,曲線下麵積0.71,Youden指數0.38)。低鈣評分(calcium score)和低鈣化度評分(calcification circularity score)是手術後1年時複發性頸動脈再狹窄率>=50%的獨立預測因素。與再狹窄趨勢增加或未改變的患者相比,再狹窄趨勢降低的患者其鈣評分較高。低鈣評分者無再狹窄存活的比例更低。
最終作者認為頸動脈斑塊鈣化與CEA手術1年後再狹窄複發呈反比關係。頸動脈鈣化斑塊能夠預測再狹窄,作者建議對這些患者應該早期預測,並密切隨訪。
文獻出處:
Neurosurgery. 2017 Jun 1;80(6):863-870. doi: 10.1093/neuros/nyw119.
Analysis of Recurrent 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eaturing Primary Plaque Calcification.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