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中國疼痛學科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 全國疼痛診療研究中心 樊碧發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10-14
導讀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現代醫學也毫無例外地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對人類的健康長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麵對頑固性痛症如癌痛、神經痛等時,仍然顯得無能為力。在人們長期與疼痛抗爭的曆程中,逐漸揭示到了疼痛的本質及其複雜性。疼痛必須要以專業的態度去對待,並以專業的技能去管理,才會獲得的理想效果。

關鍵字: 疼痛 | 學科 | 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現代醫學也毫無例外地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對人類的健康長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麵對頑固性痛症如癌痛、神經痛等時,仍然顯得無能為力。在人們長期與疼痛抗爭的曆程中,逐漸揭示到了疼痛的本質及其複雜性。疼痛必須要以專業的態度去對待,並以專業的技能去管理,才會獲得的理想效果。

  現代疼痛治療起源於美國。1961年由美國疼痛治療的先驅者、著名麻醉科學教授Bonica於華盛頓大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臨床疼痛中心”。隨後1962年日本東京大學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東京大學創辦了日本第一個“疼痛外來”。由此拉開了現代疼痛治療的序幕,並於1975年於意大利•弗羅倫斯成立了國際疼痛學會(IASP)並發行了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刊物《疼痛》(Pain)雜誌。五十年來,疼痛治療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重視與發展。

  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在我國疼痛醫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教授倡導下,成立了中華疼痛研究會,並於1992年成立了IASP中國分會(CASP)及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韓濟生院士擔任主席,由此開創了國內疼痛醫學的新紀元。20世紀80年代後期,很多麻醉科醫師專門投身於疼痛診療事業,成為開創我國臨床疼痛醫學的先鋒,較為普遍地開展了疼痛治療工作。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外疼痛學術會議的召開及疼痛學專著、專業雜誌的出版,標誌著我國的疼痛醫學已取得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引入大量的國際先進疼痛介入治療技術,使臨床疼痛學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於韓濟生院士長期從事刺激鎮痛原理研究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得我國在世界疼痛醫學領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來,在韓濟生院士的帶領下,CASP團結基礎與臨床人才,在規範診療技術、培養專門人才及引領學科健康發展方麵,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2007年7月16日,在我國疼痛醫學發展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衛生部簽發了關於《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疼痛科”診療項目的通知文件,確定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一級診療科目“疼痛科”,代碼“27”。據此,將在我國二級以上醫院開展“疼痛科”診療服務。這一決策,不僅對我國廣大慢性疼痛患者是極大的福音,對世界疼痛醫學的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IASP有關負責人獲悉此訊後表示,中國衛生部做出此決定,必將促進西方國家衛生部加速步伐,快速跟進。無論如何,從關心廣大疼痛病人的人權上來說,中國已經明顯走在世界前列。

  疼痛科學的內涵是運用臨床、影像、神經電生理和神經生化學等方法診斷並運用藥物、微創介入、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疼痛性疾病進行診斷治療的臨床科室。其中微創介入是疼痛學科的核心技術,在疼痛診療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以藥物、物理因子等為主的疼痛科綜合治療,則是疼痛學科的基本診療平台。疼痛科的主要工作內容為慢性疼痛的診斷與治療。

  隨著近十幾年來疼痛醫學的迅猛發展,診療理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疼痛已成為人體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征。急性疼痛是症狀,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類疾病。人類對疼痛的認識已經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不可遏製的慢性疼痛將會導致神經係統在分子、細胞、心理及社會多水平發生調節失常。疼痛必須要在早期得到完善控製,以免形成長期慢性化,導致機體功能的嚴重失調。

  慢性疼痛導致的機體功能異常有:神經係統感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增益加大,神經血管控製功能的反應性增高。引發持久性免疫源性及神經源性炎症,機體抑製係統功能降低。外周軀體感覺在皮層上的代表區發生扭曲。常會出現不正常的情感表現,如知覺的放大和產生災難樣情感。

  其中,背跟神經節神經元在疼痛的機製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當外周神經受損時,受到傷害性刺激傳入衝動的刺激,背跟神經節神經元的所有特性均發生變化。如多種肽及其受體(α2 受體)、酶(NO合成酶)及與凝集素的特性產生變化。其生理意義在於改善神經元的存活及再生,有助於克服器官損傷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如劇烈疼痛等。在脊髓水平的抗痛係統發揮肽能機製,由背跟神經節中間神經元合成阿片肽及其他神經肽,對炎性疼痛、神經源性疼痛起反應並減輕疼痛。當疼痛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控製時,患者則會出現神經係統的可塑性變化:持久的傷害性刺激或神經損傷導致感覺傳入神經元的神經激肽上調,脊髓突觸傳遞敏感性增強,產生長時增強效應,抑製係統功能下調,神經元凋亡,心理、社會關係的失常。最終導致產生難以遏製頑固性疼痛綜合症。

  近年來,有關疼痛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迅猛的進展,例如已經明確鈉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體引起離子通道功能過盛時,就發生嚴重疼痛;有的基因突變體導致功能降低時,就成了“無痛症”等等。基因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疼痛機製研究的熱點。

  疼痛治療的終極目的是,從生理、心理、行為等多水平對功能異常的神經係統進行調整。

  現代疼痛學基礎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開啟了現代轉換醫學的新時代,至今方興未艾。

  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了閘門控製理論,該理論是對疼痛傳導通路的特異性、中樞總和效應、傳入信號調製以及心理因素影響的綜合體現。脊髓背角存在一個門控機製,它調節著神經衝動由外周向脊髓投射神經元的傳入。粗纖維的活動能夠抑製信息上傳而關閉閘門,細纖維則使閘門開放。存在一個中樞控製開關,它能夠激活特定的認知通路,該通路通過上行纖維影響脊髓的門控機製。該控製係統能夠準確、快速地傳遞信息,因此不僅影響皮層神經元對傳入衝動的感受特性,而且能夠通過下行纖維影響脊髓不同節段以及其它中樞水平的感覺傳入。正是基於閘門學說的理論,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經皮電刺激鎮痛係統(TENS)。1970年代隨著阿片肽及內源性鎮痛物質的發現,促進了針刺鎮痛的理論研究,揭示了刺激頻率、脈寬、電壓以及特定穴位的鎮痛、解痙以及抗藥物依賴的本質規律,開發出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1980年代大規模研究表明,疼痛係統具有神經可塑性變化,中樞致敏學說的確立,產生了預先鎮痛概念。1990年代分子生物學得到迅猛的發展,尋求疼痛係統中特異性的靶分子,視為發展新型鎮痛藥的契機。如尋找與疼痛信息傳遞和處理有關的分子,克隆與疼痛信息傳遞和處理有關的新基因,用一種或多種動物模型試驗其對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鎮痛效果。

  進入新世紀後, 疼痛診療的進展得益於現代社會倫理學的發展、疼痛基礎醫學研究、鎮痛藥物開發與改進、影像學診斷和導航技術、微創鎮痛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方麵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倫理學的發展強調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中心,尋找被忽視或被誤解的又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社會、醫學因素,並推進對其校正與調整。這不僅是疼痛醫學的進步,而且是全人類社會的進步。

  回首新世紀開局的前十年,疼痛診療領域最大的成就是大量的疼痛診療科和疼痛診療中心作為新型科室出現在各國的現代醫院中,並且隨著疼痛科的發展與壯大,進一步促進了疼痛診療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廣大疼痛患者提供了優質的醫療服務,顯著提高了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疼痛學科將會在整個醫學領域中占據更為突出的地位,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